新闻动态
News Center
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业务动态
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与路径选择
作者: 潘旭兵 来源: 浏览:6931 次

    摘要:湖南省武陵山片区43个县,其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8.7%和26.9%,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武陵山片区经济的发展。因此,加快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,从而推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,对促进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,率先在中部崛起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。本文立足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区域资源条件,通过对片区社会经济和贫困状况的分析,站在宏观战略发展的角度,找出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,并提出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。
关键词:县域经济  战略重点  路径选择

    2011年5月,国务院印发了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(2011—2020年)》,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历史进程中的第三个纲领性文件。新纲要明确提出,将包括我省武陵山区、罗霄山区在内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主战场。武陵山片区跨湖北、湖南、重庆、贵州四省市,共有71个县市区进入片区范围,集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,是跨省交界面大、少数民族聚集多、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,也是重要的经济协作区。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包括43个县、市、区,总面积9.28万平方公里,总人口2308.45万。
    目前,该地区贫困问题存在着区域性、综合性、复杂性的特征,一般经济增长难以拉动,单项扶贫措施难以奏效,常规工作手段难以改变。扶贫开发进入巩固温饱成果、加快脱贫致富、改善生态环境、提高发展能力、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。将连片贫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,深入探索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新机制、新体制和新模式,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创新,必将有力地推动扶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。
    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纲要,首次单独设置一节文字对县域经济做出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。县域经济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,也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结合部,还是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的交汇点。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,就没有武陵山片区的发展;县域扶贫攻坚步伐不加快,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攻坚也难以推进。要找出差距,正视问题,理清思路,明确路径,着力推进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。
    一、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现状与发展机遇
   (一)自然条件
   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位于湖南中西部地区,属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。境内有澧水、沅江、资水等主要河流,水能、风能、太阳能、生物质能藴藏量较大。土地资源丰富。矿产资源品种多样,其中铅、锌、锑矿石储量居全国第1位,锰矿石储量居全国第2位,汞金属储量居全国第4位,石膏矿储量居全国之首,钒、硅、重晶石、稀土等位居全国前列,黄金、铜、磷、大理石、铝土矿、陶土矿居全省首位。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2.5%,集中了全省70%以上的森林绿地,是中国南方木材生产主要基地。中药材和生物物种多样,拥有中药材资源2000多种,其中植物药1900多种,动物药150多种,矿物药23种,伏岺、天麻产量居全国第一,,素有华中“生物基因库”和“中药材宝库”之美誉。片区旅游资源丰富,自然景观独特,组合优良,极具开发潜力。
   (二)贫困现状
   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8.7%和26.9%,片区当前的贫困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:
    一是贫困面广、程度深。湖南省武陵山片区43个县(市、区)中有22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,有38个革命老区县;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,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,片区贫困发生率比全国高8个百分点;部分群众还存在就医难、上学难、饮用水不安全、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。二是经济发展落后。片区人均GDP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湖南省东中部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,2012年片区GDP仅为长株潭地区的34.1%。片区内特色产业规模偏小,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、大基地,产业链条不完整,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,对区域与扶贫攻坚的拉动力不足。三是基础设施薄弱。片区内主干道路网尚未形成,有21个县市区至今尚未通高速公路;15个乡镇不通沥青路,占乡镇总数的1.74%;4784个行政村没有铁路,占县市区总数的32.6%。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,有7926个行政村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,占行政村总数的46.3%。水利设施薄弱,病害塘库总计338026做,有654.4万人饮水不安全。区域内仓储、包装、运输等基础条件差,金融、信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,物流成本高。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不足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低,社会保障体系不全,保障标准和覆盖率较低。2012年,片区平均每万名中小学生拥有教师数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3.8人,每万人拥有的医院病床数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.8张,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.8人,人均公共教育、卫生支出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,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。五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。气候恶劣,地质结构复杂,旱涝灾害频发,是泥石流、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多发区,部分地区水土流失、石漠化、地表沉陷严重,土地贫瘠,人均有效耕地只有0.91亩。生态状况脆弱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治理和好转,承载能力不强,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,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。
    (三)发展机遇
   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发展尽管存在不少困难,但也存在一些难得的机遇:一是国家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,就西部大开发、中部崛起、扶贫攻坚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,明确了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整体思想、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,极大的激发了片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。二是国家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,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,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为片区承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。三是国家相继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为“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”,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“两型”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,为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发展开拓了新思路,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四是片区内各级政府和群众形成了区域协作发展的共同意愿,开展了相关探索,积累了一定经验,为加快片区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    二、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
    发展县域经济,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,更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,涉及到方方面面,范围很广、内涵很深。笔者认为,发展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,就要立足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实际,创新发展思维,实施县域经济发展“1234”战略,即:实施县域“产业集中”战略,加快县城和园区两个载体建设,推进新型工业化、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“三化”进程,建设现代农业基地、劳务品牌基地、绿色产品基地、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基地“四大基地”。
   (一)实施一个战略
    实施县域产业集中战略。区域产业发展有两种战略选择,一是产业分散战略,即发展多个产业,但规模小,市场占有率低;二是产业集中战略,即集中发展少数产业,但产业规模大,市场占有率高。对于武陵山片区各县、市、区来说,在当前市场化、全球化、信息化的趋势下,最优的战略选择是实施产业集中战略。产业集中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,要推进招商引资专业化,产业发展集群化,不能把一个县办成百货公司,而是要办成专业店。每个县市都应在现有产业中选择最有发展前景、最有市场空间和各种优势(资源优势、产业群体优势、人力资本优势)的产业重点发展,作为本县市的支柱产业,做大做强,做出特色,提高市场占有率。
   (二)建设两个载体
    一是县城。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,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,要尽快做大县城。做大县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,较大、较美的县城有利于吸引和整合周边县乡的资源。做大县城要处理好几个关系:一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。是用工业化促进城市化还是用城市化促进工业化?针对武陵山片区各县市区实际来看,目前最优的选择是用城市化促进工业化,即用优美的城市环境,吸引周边县乡的中小老板到县城来投资办厂,安家落户。二是二产与三产的关系。从武陵山片区实实来看,三产比二产更有利于促进县城发展,要把县城发展成区域农产品储藏中心、商品集散中心、物流中心,发展医疗、教育等公共事业,促进人口集中,带动服务业发展。三是老城与新城的关系。在发展新区和改造老城上,各县市要根据实际平衡好二者关系。
    二是园区。发展壮大园区经济是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、培育新的增长点,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,也是县域城镇化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。要按照产业集聚、功能分区、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建设好工业集中区。为了加快工业化,提升县域经济总量,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向工业园区倾斜。园区建设要循序渐进,逐步提高,可以建设不同层次的工业园区。结合城镇化,各县市可考虑办一个小企业工业园区,低门槛进入,为本地创业者建立创业平台,吸引本地能人创业兴业。
   (三)推进三化进程
    一是新型工业化。目前,武陵山片区县域与发达地区县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,主要体现在工业上。工业是目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武陵山片区的县域工业化展,针对不同县市现状,既可采用先存量选优的思路,也可采用无中生有的思路。存量选优就是从现有产业存量中挑选若干有优势、有前景的产业作为重点加以扶持;无中生有就是在现有产业之外,重新引进和打造主导产业。每个县市都要遵循这两种思路集中力量打造一两个主导产业。要调动政府的人力资源,加快优势产业发展,即在市场机制之上加入政府推动,在企业家之外加入政府精英。
    二是农业现代化。要依托各县市资源优势,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。武陵山片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:农产品从长期看是供不应求的;农业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产业;各县市农产品资源丰富;目前已有一些比较好的加工企业。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,可以增加农民收入,增加政府税收,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,促进土地流转集中,对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都会产生积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。
    三是新型城镇化。小城镇是大战略。小城镇是连接县城和乡村的纽带,要以小城镇建设带动产业集聚、商业集聚、就业集聚、公共服务集聚、人口集聚,把推进城镇化与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,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促进城乡共同繁荣。要按照“中心极化、结构优化、带状发展”的思路,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乡镇,建立健全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建房或购房的常态化建设机制,建立健全引导中小企业向城镇及城镇周边集中的工作机制,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和壮大。
   (四)打造四个基地
    一是打造特色农业基地。各县市区要抢抓机遇,发挥资源优势,以科技进步为支撑,建设大基地、培植大龙头、打造大品牌、对接大市场、形成大产业,推进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。加快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化、专业化、标准化发展步伐。
    二是打造劳务品牌基地。在现有基础上,结合本地实际,立足资源、人力、技术优势,把握市场需求,因地制宜创建劳务品牌项目。从打造劳务品牌入手,引导劳务人员由“苦力型”向“技能型”转变,推动劳务经济从“数量型”向“质量品牌型”转变。加大劳务品牌推介和品牌注册。积极整合劳动、扶贫、教育等培训资源,以劳务品牌为依托,实施“人人技能工程”,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,提升劳务输出的组织化、规模化水平,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。
    三是打造生态旅游基地。立足于丰富的生态资源,按照“政府指导、财政引导、企业主体、市场为主”的思路,积极引进战略伙伴,合作开发旅游景点,突出抓好景区和旅游线路建设,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,主动融入全国旅游大循环,努力打造成全国的生态旅游目的地。
    四是打造绿色产品基地。积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,认真做好基地认定、产品认证、商标注册、品牌建设、产品包装、市场销售等工作,提高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,努力把各县市打造成为面向长株潭、辐射全国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。
    三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
加快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,从而推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,意义重大。它有利于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,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,有利于保障洞庭湖及沅水、澧水和资水流域生态环境,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,对促进全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,率先在中部崛起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的意义。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上选择很多,基于对湖南省武陵山片区的现状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的分析,笔者认为在路径选择上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:
   (一)向体制要潜力
    一是挖掘经济体制潜力。健全金融体系,增加信贷额度,引导民间资本向创业和发展领域流动。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,逐步建立以贴息、担保、参股和风险投资为主的投入方式。土地供应问题,要坚持“总量控制、动态平衡”的原则,盘活存量土地,对长期闲置土地要通过收购、租赁、参股等形式重新启用,以缓解建设用地与土地紧张的矛盾,确保重点园区、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。

    二是挖掘社会体制潜力。抓住国家放开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的机遇,从户籍制度等各方面入手为工业化“松绑”。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,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,资产资本化道路,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。 鼓励、引导农民盘活自有资产,使资产变资本、资本变财富,让先富起来的农民到城镇安居乐业、就业创业,离开一产业从事二三产业。
   (二)向机制要活力
    要完善工作机制。整合各方力量,形成发改、经贸、国土、建设、环保、工商、财政、税务、质监、科技、教育以及政法、监察等部门以及省、市、县、乡各级政府联动的推进机制和工作格局。要健全合作机制。要不断完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,鼓励和支持武陵山片区与长株潭、湘南地区及珠三角、北部湾地区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、人才合作,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。要完善考核机制。设置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年度目标任务,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、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, 正确运用考核结果,使考核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助推器。
   (三)向改革要红利
   重点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,把权力“下放”,为企业“减负”,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审批事项下放到基层政府实施,充分发挥基层就近管理服务的作用,切实方便企业办事。打破垄断,放宽准入,敞开或拆除那些看得见进不去的“玻璃门”、“弹簧门”,敢蹚“深水区”、敢啃“硬骨头”、敢打“攻坚战”,解决束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。要以改善运作方式为关键、强化责任追究为保证,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,不断优化服务方式,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制、服务承诺制、办事限时制,全面提高工作效率。
   (四)向政策要推力
    要研究制定配套的财税政策来界定财政资源的集中与分配;要研究制定相关金融政策来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;要研究制定相关投资政策来明确投资的重点,引导重点领域的发展;要研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来指导区域选择产业类型、产业部门与产业规模;要制定相关土地政策来确定区域开发建设的强度与速度。通过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完善,形成可操作的政策措施体系,推动武陵山片区县域经济健康、快速、可持续发展。

参考文献:
(1)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(2011-2020年)》(中发[2011]10号)
(2)《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国发[2009]3号)
(3)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》
(4)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》(中发[2010]11号)
(5)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》(国发[2010]46号)
(6)《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开发和扶贫攻坚规划(2011—2020)》